Asia Europe
--中文-- Europe
 
陶怡理财保险服务公司
上一篇 下一篇

发布日期:05.12.2008

金融风暴下欧洲实体经济是否已发生资金短缺?

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给欧洲主要银行造成大量已实现及账面上的损失。目前,为了将包括信贷风险在内的业务风险重新减小到可控范围内,银行纷纷提高放贷标准,或增加贷款利息。同时,基于次贷危机对于银行信用的沉重打击,金融机构仍然很难在同业拆借市场取得资金。根据实业经济的反馈,银行贷款已越来越难取得。在英国,问题集中在中小企业的集资上。而在欧元区,银行对企业及私人贷款依然增加,虽然涨幅明显呈下降趋势。

银行在业务风险失控及流通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减少信贷,原本是很正常的反应。为了避免因此造成实体经济资金短缺,欧洲各国政府和央行纷纷采取措施,英、法、德、荷、比等国已动用公币向银行注入大量风险资本,以保证金融机构消化坏账的能力。另外,针对银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,欧洲国家为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借款作保;央行也通过再贷款交易大规模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。

这些措施无疑对缓解金融危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但是,银行接受国家注资,是要付出代价的。比如英国政府购入银行的优先股,约定年回报12%。剩下的盈利才归基本股东。所以银行宁可削减贷款, 也尽量不用国家注资。另外,贷款风险仍要银行自己承当,国家的优先股只有当基本股金耗尽以后,才可用来对冲亏损。而特别是中小企业,基于其经营模式、管理能力及融资渠道的缺陷,信用风险显著大于大型企业。 所以当银行收缩贷款,它们就首当其冲。

近来,已有一些欧洲国家政府发出“如果银行不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,就将银行收归国有“的声音。所谓收归国有,就是由国家收购金融机构的基本股金,我们知道,银行的经营策略最终是由基本股东决定的。如果国有化的银行遵照政府指令,不计信用风险,向企业和私人提供充足的资金,这就回到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体制去了。而我们已有长期痛苦的经验,知道这一体制是无法完成银行业合理分配资本这一任务的。

比较好的方法是,象为银行信用担保一样,国家为实业经济体担保,以减小银行放贷的信用风险,或者大幅降低国家对银行注资的回报要求。此外,欧洲央行可以向美国联邦储蓄银行学习,在给商业银行再贷款时多多接受企业及私人贷款作抵押。

(全文作者苏兆生博士,作者介绍